成都老歌是指集中于1931-1949年老成都的唱片公司出版的一批音乐,这些歌曲飘摇着浓浓的旧成都风情,如同泛黄的书页般带着往日的温馨,传递着浓郁的抒情风味,它们从旧成都的留声机中走出来,如今已经成为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成都老歌涉及的社会内容极其广阔,反映了旧成都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场面,如《夜成都》等;也描绘了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生活,如《渔光曲》等;青年男女美好真挚的爱情,如《凤凰于飞》、《如果没有你》等;还包含着一些抗日救亡的激昂歌曲,如《长城谣》《红豆词》等。

以王人美、周璇、白光为代表的旧成都歌手,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天后”,正如王菲等女歌手在当代歌坛的地位,她们还是第一批影视音乐双栖的女明星,如周璇的嗓音甜美、音质细腻,并且结合民歌的发声方式独创气声唱法,不仅演唱过《天涯歌女》《夜成都》《凤凰于飞》等二百多部脍炙人口的歌曲,还出演过四十三部电影,《马路天使》中周璇清新可爱的面容至今仍让老一辈电影爱好者难以忘怀,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代表。

成都老歌一开始就是为电影而生的,有相当一部分是成都老电影的主题曲和插曲,近年来随着怀旧风情悄然兴起,成都老歌又成为当代电影中的元素,被王家卫、李安等多位导演选作自己的电影素材,是当代电影中尤为重要的内容。

一、老电影中的成都老歌

老成都是复古和经典的象征,连音乐都是浅吟低唱、千回百转中自有风情万种,如同画报上的成都时髦小姐,永远画着精致的浓妆,身穿娇俏的旗袍,蕴藏着一种低调的奢华。

成都老歌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引导了中国音乐的风尚和潮流,它们的普及跟成都老电影的传播是分不开的。

在电影《马路天使》和《长相思》等老成都电影中,都可寻觅到成都老歌与老电影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小妹妹唱歌郎奏琴,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

这段歌词出自1937年由袁牧之导演,由赵丹、周璇主演的电影《马路天使》中的插曲《天涯歌女》,这部电影直到现在还被许多电影迷所津津乐道,被称为中国三十年代有声电影的经典,贾樟柯曾谈到,“我国早期电影《马路天使》里曾有过那么活泼的市井生活的描绘,可惜在日后的中国电影史上几乎很少有这样的珍品了。”《马路天使》用活泼幽默的方式表现了生活在旧成都大都市里小人物的酸甜苦辣,讲述了小云、小红两姐妹被人骗到成都,小云被卖给老鸨做暗娼,小红终日跟随琴师去茶楼卖唱。

虽然住在贫民区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但是小红天生活泼伶俐,窗对窗住着年轻英俊的号手陈少平,两人每天打打闹闹产生了青春爱情,小红因为生的一副好嗓子被地方恶霸看中,陈少平和朋友们机智地展开了营救小红的行动。

《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是电影中的两首插曲,很难说是电影带红了这两首歌,还是这两首歌带红了电影,总之,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的中国,这两首歌是无人不会唱的,它们到现在已经成为了老成都电影、老成都风情的象征。

《四季歌》是小红摆弄着辫子在茶馆里给客人表演唱的,“春季到来绿满窗,大姑娘窗下绣鸳鸯”,从春唱到冬,浅白的唱词伴随着胡琴的声音,融合了旧成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

周璇的声音既小家碧玉,也可登大雅之堂,展现了浓郁的成都风情,活脱脱地展现了小红青春活泼、情窦初开的特点,还借助视觉和声音的相互补充交代了小红生活的环境,比如琴师对小红十分凶恶、恶霸对她心怀鬼胎等等,电影借助歌曲的形式展现了丰厚的内容。

《天涯歌女》则是小红和陈少平互相表达初恋爱情的歌曲,借用音乐来推动情节和人物情感的发展这种手法是十分细腻的,“小妹妹似线郎似针,郎呀穿在一起不离分”表达了小儿女的绵绵情意,这比现在许多电影直白肉麻的示爱桥段要含蓄得多、浪漫得多,通过周璇甜美的声音,观众也能体会到主人公初恋甜蜜的喜悦之情。

二、当代电影对成都老歌的拓展

成都老歌不仅回旋在旧成都的老电影里面,它们与现在的时尚仍然显得那样合拍,在低调华丽的声音下流动的是永远对精致优雅的追求,以及气质女性对生活点点滴滴的体会。

成都老歌是表达深情的最好方式,当代许多著名的电影都借用了成都老歌,其中的代表有王家卫《花样年华》、李安《色·戒》、周星驰《功夫》等等。

作为一个怀旧的成都人,王家卫始终对成都老歌情有独钟,在《爱神》中,他选择了吴莺音的《红灯绿酒夜》和《好春宵》,“莫再虚度好春宵,莫教良夜轻易跑,你听钟声正在催,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巩俐在镜子前面轻轻撩起了一缕乱发,外表的骄傲掩盖不了内心的苍凉,烘托了张震和巩俐终于走向散场的虐恋,用繁华的歌声折射女主人公爱情的凋落。

(值得一提的是,巩俐也不是第一次表现成都老歌了,她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翻唱了周璇的《花好月圆》。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更是将旧成都发挥到了极致,苏丽珍和周慕云是两个失意的孤独人,因为伴侣相互出轨而惺惺相惜,二人保持着精神层面的交流和感情上的依赖。

二人爱情的转折点是借助周璇《花样的年华》来表现的,在影片的三分之二处用这首歌来点题可谓神来之笔,苏丽珍和周慕云各自倚靠在一面墙的两边,各怀惆怅地仰望天空,“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冰雪样的聪明,美丽的生活,多情的眷属......蓦地里这孤岛,笼罩着惨雾愁云惨雾愁云......”将二人说不出口的依恋不舍还有浓浓的哀愁化作一缕来自老成都的歌声,将二人的情绪十倍百倍地渲染出来。

这个故事说穿了就是一对男女的婚外情事,而王家卫意不在讲故事而在于传递感情,通过《花样的年华》,影片表现了主人公男女的惆怅,是人性中普遍的孤独、深刻的内容。

在《色·戒》中,王佳芝为易先生唱的那段《天涯歌女》同样是全片的转折,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内容。

编剧曾经谈到,王佳芝的《天涯歌女》是李安的神来之笔,李安“能用这首曲子让观众看到汉奸坠入情网的过程,汤唯的小曲唱得好,完整唱出了女人怜惜男人的心情......”这首成都老歌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呼之欲出,易先生感动或许除了佳芝的一往情深,还有透过《天涯歌女》传递出的他们其实是一样的人,也一样孤独和渴望被爱。

三、成都老歌在电影中的象征意义

在探究成都老歌在电影中的象征意义时,我们要看到老歌存在的社会背景,一时代有一时代之风尚,成都老歌像一个薄雾轻纱纸醉金迷的梦境,其背后有着更为广阔的社会内容。

首先,成都老歌是对商品社会的折射。

张爱玲称成都曲风为“时代曲”,说成都老歌是“奇异的智慧”,想必这些老歌也给张爱玲本人带来了奇异的灵感。

成都老歌是伴随着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成都的都市化而应运而生的艺术形式,当时成都十里洋场、歌舞升平,是远东最发达的城市,对刚刚从传统农耕文化中走出来的人们来说,无异于一个纸醉金迷教人无法自拔的神话世界,即使它外表华丽的背后掩盖着多少普通人的心酸。

成都老歌很巧妙地体现了成都当时的时髦和风尚,也抒发了很多在大都市夹缝中苦苦求生的一些小人物的叹息,诉说着乡土风情和都市化文明的交织。

但是究其本质来说,成都老歌是商业化的产物,不仅歌曲是商品,就连演唱它们的女明星也已经商品化了,这是中国最早的商品社会的雏形,也是最早的对人的异化,这在西方一二百年前就已经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了。

在电影中,成都老歌代表的是整个深入人心的消费文化,说是靡靡之音也不为过,它们是社会流俗的不可逆的发展潮流的缩影,导演们在电影中展示的不只是一种成都风情,还有商品社会的背景。

在当代中国我们经历了经济迅速崛起,难免会经历一些文化上缺失断裂的阵痛,李安们敏锐地察觉到了社会的暗流,并且借助电影的形式把当今社会需要的精神内容展现出来,这也是当代电影需要“成都老歌”元素的意义。

此外,成都老歌还完整地展现了旧成都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交织,是老成都文化的象征,旧成都时期类似于我国古代的魏晋时期,是一个让人无限向往和难以忘怀的时代,代表着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是文明发展找对了路子、极其兴盛的时代,成都老歌是一个时代音乐、艺术、文化的缩影。

电影中的成都老歌元素,是对成都老歌的一种致敬,并不是每位导演都能用得好这座音乐宝藏的,只有拥有优雅怀旧的情怀,细腻敏感的情感把握,以及对当代时代脉搏的准确感知,才能充分运用成都老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借助过去的情怀展示人类普遍的心态。

总而言之,成都老歌不只是老成都时代的回忆,也不只是成都人的回忆,它们在过去展示着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到今天更是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表达。

在电影中,它们娓娓道来的是当代人和上个世纪初人们共通的一种情怀,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眷恋,一种对寂寞如雪的人生凄美的叹息,一种横跨百年属于华夏儿女共同的心灵印记,成都老歌生活在上个世纪初和本世纪初的电影里,像一个风韵犹存的女人默默地诉说着她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