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首家从事垃圾分类活动的专业化社会组织揭牌成立、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工程开工、全国首套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正式推出……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全国排行第一的特大型城市成都,已初步形成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新格局,正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全程体系建设。
11日,成都市政协部分委员奔赴全国最大的生活垃圾处理场——成都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实地考察申城生活垃圾处置和再利用工作并展开座谈。
位于长三角地区的成都,常住人口2400多万,来沪流动人口500万至600万,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有2万多吨。与成都一样,在中国内地各城市,尽管“垃圾围城”的压力与日俱增,但垃圾分类的道路却步履维艰。
2019年成都两会上,申城首次对生活垃圾全流程管理立法,成都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高票通过了《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该条例的通过,意味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申城正式被纳入法治框架。
成都老港固废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瑟澜对记者说,垃圾分类有助于改善环境,直指其资源化、减量化。
成都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唐家富介绍说,目前成都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明显扩大,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达到98.99%,2018年,成都湿垃圾分出目标量为每日3480吨,实际已达到4400余吨,生活源再生资源回收量达到每日4800吨。
“成都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进展顺利,相关产业政策、环境政策、‘定时定点’等有效措施不断深化”,唐家富表示,成都已建成14座末端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达到28650吨,总体来看,垃圾分类“成都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王瑟澜称,目前老港每天处理的固体废弃物基本在2万吨至2万2千吨,其中1万6千吨至1万8千吨是生活垃圾,包括湿垃圾和干垃圾。基地处理生活垃圾主要采用填埋和焚烧两种方式。随着今年一家新的焚烧厂投入使用,预计下半年每天有9000吨至1万吨的干垃圾可以进行焚烧,将大大减少填埋的量;同时,到今年年底将形成一个新的湿垃圾处理厂,届时每天能处理1000吨湿垃圾。
“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已经推行多年,为何成都的生活垃圾量仍居高不下?数据显示,2010年成都世博会时,每天进入老港的垃圾约1万吨,如今这一数字是2万吨。
王瑟澜分析,这与人口增长快、生活水平提高有关,尤其是快递业的蓬勃发展,带来更多的垃圾产量,“这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唐家富也说,成都将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全程体系建设,要强化源头管理、提升分类收运能力,同时加快末端设施建设,全面强化全程分类体系运作政策保障。
成都市政协常委贾铁飞建议,成都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建成全程分类体系,要做完整的产业体系。
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李逸平提出,成都的生活垃圾处理和再利用面临严峻挑战,首先要做的事垃圾分类和减量,更重要的是从源头消灭废弃物,这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产业体系联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摘自 中国新闻网 2019.03.12 记者 许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