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把握语境,适时增译

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有时必须根据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审美情趣,对原文形式作相应的调整,以使译文通顺,语言畅达。

为了易于译语读者的理解,可适时采用增译法,使译文完全能够再现原文的内涵。

例如,标题“Smoke Screen”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段,可增译为“吸烟无害真相掩盖”。

标题“A Shock of Hair”使用了同样的修辞格,也可增译为“电击新疗法秃头生新发”。

总之,翻译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以准确把握原文词语的语用信息,避免误译。

2.“望文生义”,忠实再现

有时,英文报刊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简洁清晰,我们就可采取直译。

例如,标题“Tropical Timber”采用了押头韵的修辞手段,可直译为“热带木材”“Accusers Accused”这则标题则使用了幽默的手法,可直译为“原告成了被告”。

再如,标题“MiddleEast: A Cradle Terror”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段,可译为“中东———恐怖主义的摇篮”。

从修辞手法运用而论,两种语言中的常用修辞手法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也就是说英语中绝大部分常用的修辞方式在汉语中都有相同的或相似的对应形式,这就为英语中绝大部分常用修辞手法的再现提供了可能。

如,标题“A Vow To Zip His Lips”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段,可直译为“誓将守口如瓶”。

“Big Crime, Small Cities”这则标题则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可直译为“小城镇,高犯罪”。

这些新闻标题的直译不但忠实地再现了原文,而且完整地保留了原标题的风格。

3. 语效一致,灵活处理

语用翻译策略强调语效一致,而不是形式对应。

英汉民族在思维形式和审美观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往往会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对于某些英文标题,可灵活处理,去掉一些或全部舍弃原先的英文标题,按内容概括出合适的译文标题,同时,适当照顾汉语新闻标题的特点。

例如, 标题“Playing God and North at Zoos”使用了借用典故的修辞手法,可译为“动物园繁殖拯救动物”。

这篇文章写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即使肯出高价也难以购得。

于是,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只能充当“上帝”,“创造”动物(即人工繁殖动物) ,并充当“诺亚”救治受伤、患病的动物。

又如,标题“Exploding Depth Charge”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可译为“执政遭质疑法庭见分晓”。

这篇文章报导民主党布什执政声望遭到质疑Charge有控告和炸药两种意思,而Explode意思为引爆、推翻或否定,因此,译者在无法创造双关的情况下,可灵活进行释义,使原文与译文的语效一致,再现原文双关的修辞价值、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4. 语用等值,套用译语表达

语用翻译追求的是成功传递原文的语用意义。

在不违背译文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或误解的前提下,可借用译文中相似的意义形象和句法结构,套用译语中现成的类似表达形式。

一些仿照名著书名、名剧剧名的标题可以使用这样的策略进行翻译。

例如,标题“A tale of Two Kims”可译为“两党记”,“War, No Peace”可译为“战争无和平”。

有些妙用谚语、成语和典故的标题也可套用译语中现成的类似表达形式。

例如,标题“Crying over Unsold Milk“可译为”牛奶卖不掉,哭也没用”,又如,标题“Liberty is the True Mother of Invention”仿照谚语“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则可译为“自由是发明之母”。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套用译语表达不但使英语标题中所含的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又保留了各自语言的风格和文化特点,使译文和原文的语用功能类似,表达效果一致。